□知 新
南通不少老小区老龄人口居住比例较高,对于住在高层的老人来说,“下楼难”成为一个凸出的问题。(3月28日《南通日报》)
老旧住宅增设电梯有紧迫的现实需求,提高了住宅的“含金量”不说,也可极大地改善居民的日常出行质量,其积极意义无需赘言。
但应看到,增设电梯涉及面广、工程量大,势必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和阻力,而最大的症结并非“卡”在技术层面,也不是难在规划能否通过上,而在于业主利益的重新分配,应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凝聚人心、增强互信上。
老旧住宅增设电梯,最大的瓶颈在于对住宅投入与回报的考量、可能增值和实际增值的权衡。在这方面,低楼层业主的意愿、诉求和补偿问题显然尤为突出。一方面,加装电梯对他们没有直接的出行受益,由于不愿意出钱,高楼层业主就很难与其进行资金分摊。何况,并非人人都有住房公积金;另一方面,加装电梯,对高楼层业主的受益和收益最大,而低楼层业主却是“买房成本高,现实收益少”,任何一个理性经济人都无法接受这样的利益格局调整。由于上下楼层业主片面捍卫和追求各自的利益最大化,要达成共同的理性是很难的。
尽管旧楼增设电梯属于“居民物业自治”范畴,但对政府职能部门而言,不能简单的发文了之,还应坚持“问题导向”,把可能涉及的事项想得更周全一点,做得更细致一些。除了在资金、审批等方面开设“绿色通道”外,还应出台相应的补偿标准,通过立标准、算好账、推试点,让业主有个更为理性的认识,从而规避利益冲突、达成共识。
由此而言,要把增设电梯这项复杂的工程做好,必须依法“统一行动”,既需要政府部门“有为”服务,还需要居民提高自治能力。什么时候,能通过有效协商达成增设电梯的协议,则我们要欢呼公民社会又大大向前进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