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9日12时30分,北京市西城区一名9岁男孩独自乘坐西单新一代商场自动扶梯时,将头伸出电梯外,被夹在五、六层扶梯夹角中,当场死亡。
2012年2月10日中午,广州市番禺区一家工厂发生意外,一名中年男员工殒命电梯井。事故原因仍在调查中。
继去年北京、深圳等国内多地发生电梯安全故障。今年伊始,又有地方曝出电梯伤人。接连的事故让人们怀着“忐忑”的心情开始审视,自己身边的电梯是否安全?看似平稳运行的电梯背后会隐藏怎样的安全隐患?
隐患三因
市质监部门工作人员分析,安全隐患的原因不外乎几个方面:
一是维保不及时、救援不及时。电梯是复杂的机电设备,维保不及时,小故障容易造成轿厢骤停、门不能开启、将人困在轿厢内甚至夹挤乘客等问题,此时如没有专业人员救援并排除故障,就可能出现事故。
从目前市质监局收到的投诉看,电梯出现问题主要是维保不及时,一些使用单位虽然按照质监部门要求,与维保单位签订维保合同,但存在“压价”等现象,支付的维保费大打折扣,造成维保公司“只维修、不保养”,使用单位、维保单位为了维修费争执,互相推卸责任,不能保证电梯安全运行,甚至导致操作人员不到位,当电梯被困人员发出求救信号时,因电梯无人值守而造成事故。
二是电梯管理使用单位为省维护费非法运行。一些宾馆、写字楼、单位对使用的老旧电梯、运行时间较长的电梯、货梯等,不愿花钱大修保养,为了节省“维保费”、“检验费”,以“暂时停用”等为由,不向质监部门报检,而乘客人多或有货物提升时则私自运行。这类电梯,超过检验期限,安全没有保证。
三是非专业人员操作电梯造成事故。没有专业知识的人员操作电梯,容易由于操作不当引发事故,这在外地曾有过因电梯安装、维修人员在工作时发生事故的例子,因此加强维保单位资质人员专业化培训十分重要。
近日,记者对我市部分写字楼和民用住宅楼进行调查,发现一些电梯暗藏安全隐患。
在人民路一商用楼上,记者询问了大楼物业人员电梯维修保养情况。物业人员告诉记者,他们一般三个月到半年对电梯进行一次维护保养。
在中华北一居民小区,物业人员告诉记者,小区电梯进行维护保养费用较高,所以电梯一般两三个月才维护保养一次。
市民孟先生告诉记者,他在开发区一幢商用楼上班,一天他乘电梯到10楼时,电梯突然停下,并快速下滑,当时和他一起搭乘电梯的还有另外两位男士,电梯突然下滑令他们很紧张,电梯在7层停住后,他们赶紧跑了出来。
在北仓路一座小高层里居住的杨女士告诉记者,她住的楼房有两部电梯,但使用仅3年就经常“罢工”,有一次她和邻居被困在电梯里半个小时。由于电梯经常出故障,物业公司干脆停了一部电梯。电梯经常出故障,到底是什么原因?后来小区业主调查发现,原来是物业公司不称职,找的电梯维保公司在维修时经常走过场。
怎样才算合格的电梯维保?记者跟随一家电梯维保公司的工作人员进行全程记录。
以例行维护为例,只见,维保工作人员打开电梯轿厢门,查看电梯四壁;之后进入电梯机房,检查控制屏、各个接线,维护继电器,保养曳引机,查看油质、油位,保养滑动轴承、皮带、螺栓等;最后,还要对电梯井道底坑进行检查,查看感应器及各开关是否正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做一次电梯的例行维护保养,需要两三个小时。
但据业内人士透露,一部电梯一年的维保费用大概为8000元到10000元,而一些第三方电梯维保单位的报价却只有3000元甚至更低。为了节省电梯维保费用,有的物业公司选择价格便宜的维保公司。但在这样的报价下,维保公司还要赚钱,难免会以牺牲电梯维保质量为前提,在零配件上以次充好,无形中为电梯安全埋下了隐患。
市质监局特种设备处工作人员坦言,现在企事业单位、商场超市都很重视电梯安全,但一些老旧居民楼,既无物业管理单位,也无业主委员会,电梯维护保养单位更无从谈起,所以电梯存在许多安全隐患。新建小区问题也不少,有的小区,由于物业管理公司经常更换、入住率低、物业费难收,导致电梯维修保养经费无法落实;有的小区管理混乱,电梯安全技术档案缺失,没有专门的电梯安全管理人员。
记者了解到,根据市质监部门要求,电梯使用单位要设置电梯安全管理机构或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他们应当经专业安全教育和培训,持证上岗。电梯使用单位应按规定在检验合格有效期届满前1个月向特种设备检验机构提出定期检验申请,并按规定张贴《检验合格标志》。电梯使用单位要与取得相应许可且具备24小时安全承诺服务的维护保养单位签订电梯维护保养合同。
市质监部门特别要求,电梯维护保养单位应建立健全有关管理制度,至少每15天对电梯进行一次清洁、润滑、调整和检查等维护保养工作。建立24小时有人值守的安全服务值班电话,保证在电梯发生困人故障或其他紧急情况时能够及时赶到现场进行处置,确保人身及电梯安全。
质监局特种设备处工作人员提醒乘客,进入轿厢后,通过按动楼层选层按钮确定电梯停靠楼层;乘客不得倚靠轿厢门;电梯均有额定运载人数标准,当人员超载时,电梯内报警装置会发出声音提示,此时乘客应主动减员,退出电梯。当电梯发生异常现象或故障时,乘客应保持镇静,可拨打轿厢内报警电话寻求帮助或等待救援。切不可擅自撬门,试图逃离轿厢。
此外,工作人员特别提醒大家,没有“安全检验合格”证书或有证书但已过检验有效期的电梯是不安全的。发现此类现象的用户,可拨打12365热线举报,市质监局将根据情况进行及时查处。
有数据显示,导致电梯安全隐患的因素中,制造质量占16%,安装占24%,而保养和使用问题高达60%,这恰如电梯行业流行的一句妇孺皆知的话,“三分凭产品,七分靠维保”。国家在维护保养电梯方面,更是早就出台了详细的公共政策。可是,从执行来看,这项公共政策几乎成了摆设。
全国多个地方的绝大部分电梯,既不检修,也很少保养,很多电梯没有按照规定日期进行维修,专职安全人员的配备,更是凤毛麟角。
国内电梯标准严重滞后国际标准,也是造成事故频发的重要因素。按理讲,大型公共场所,都应使用重载型扶梯,但是,企业在电梯生产上,却是执行的“内外有别”的政策。电梯生产企业,如果出口国外,就严格按“新欧标”标准生产,而销往国内市场,仍然按十年前的标准生产。企业这种“看人下菜碟”生产模式,不仅没有把国民健康放在心上,而且,也让国内电梯生产标准远远落后于国外。
显然,要想构筑好电梯“安全防护大堤”,首先,要在维护保养方面做到位,严格执行国家既有的公共政策;其次,要打破“内外有别”的政策,企业要按照国际标准,来生产电梯,让所有公共场合,都安装上安全可靠的重载型扶梯;第三,要让公共建设的速度降下来,切实保障质量,使每项民生工程都成为“放心工程” 和“健康工程”。最后,要尽快打上电梯强制性报废制度“补丁”,不妨让中立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定期进行电梯安全评估,决不让“带病电梯”超期服役,更不能让 “翻新电梯”重新上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