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电梯遇超载无奈 电梯测重有何玄机?来看这些站位试验(组图)
• 2012-11-20 9:49:00
• 来源:华龙网
站位实验:所有人靠拢轿厢一侧,电梯载重报警就会响起

还有3分钟迟到,在单位楼下,冲进满当当的电梯,却听到身旁传来讨厌的“嘟嘟”声。众人齐刷刷的眼光,顿时聚焦到你一个人身上……这样的尴尬,你遇到过没有?乘电梯时,不小心做了“副班长”,究竟是乖乖退出,还是轻轻跨入电梯碰运气?
电梯的极限负荷究竟怎样估算?轿厢中大家的站位会不会对是否超载有直接影响?记者进行一系列电梯站位试验,看看电梯测重究竟有何玄机。
站位实验
灵活调整站位 控制电梯载重报警
第一次实验,我们在人员选择上,搭配了80公斤以上的大汉与50公斤以下的女性各种类型,力求模拟正常情况下随机进入电梯中人群的体型特征。
电梯标准载重13人,在进入第14个人时,发出了报警声。由此判断,该电梯的最大限制容量约为13~14人体重总和。
通过这13人不同站位调整,能控制电梯是否报警:当13人均匀站立在电梯轿厢中时,电梯运行正常,没有报警声,厢门可以关闭。当13人向电梯左侧、右测和后测靠拢时,电梯都会发出报警声,示意超重。
超重实验
如何在临界值上 电梯多站一个人
在原有13人进入电梯的前提下,我们安排了一位体重不足45公斤的女性进入电梯。
第一次,在载重接近饱和状态下,该女性以正常姿态进入,电梯发出超载报警,无法关闭轿厢。
第二次,她调整呼吸,以较轻步伐进入轿厢后,电梯仅维持短暂的正常状态,随后同样发出超载报警。
第三次,我们调整了电梯所有人的站位,让全体人员根据体型均匀分配,保证厢内各个方向保持相对平均重量。然后,让那位女性以较轻的步伐进入电梯。奇迹出现了:电梯没有报警,顺利关闭了轿厢门。
试验地点:较场口重报集团大楼电梯
电梯类型:准载13人,核重1000公斤
测试人员:5楼14名工作人员,有男有女,总体重约900公斤
测试方式:各种站位尝试,测试电梯在何种站位下会报警,调整站位后报警信号会否消失;测试在接近临界状态下,电梯能否依靠站位与进入方式的不同多容纳一个人。
实验结果
站位越均匀 电梯承重越大
两个实验的结果表明,乘电梯时如果乘坐人员的所有重量偏向一个方向,那么电梯最易超重报警。在尽量均匀分配体重和站位的情况下,情况会一定的变化,能让电梯在载重临界值上多装载一名体型较轻的乘客。
专家解释
测重装置在轿厢四角
为什么站得越均匀,电梯就能承受越多的重量?我们咨询了奥的斯电梯公司服务主管时勇。
时勇说,电梯的称重装置简单分为机械和电子传感两种,后者的称重装置将重量等级划分得更细、精确度更高。目前的新电梯大多使用电子传感装置。
无论是哪种传感装置,它们对于超载的探测都比较准确,误差主要出现在测重点位上。电梯称重装置主要是探测轿厢四个角落的重量,再将此重量以一定的公式取一个平均值。一旦某个角承受重量与其余的角承受的重量相差过大,那么就会产生较小的误差,可能造成传感器判定承受了比实际值更大的重量。在接近满员的情况下,这就会导致电梯提前报警。所以,在电梯中站得越均匀,称重装置探测的重量会越准确。
轻轻进梯为何不会超重
为什么轻轻进入电梯,称重装置不容易报警?
时勇解释,如果一个人以很重的步伐进入或跳入电梯,导致电梯瞬间承受重量超过最大限制重量时,超载警报就会响起。力量过大,甚至会触发电梯保护装置,导致轿厢被锁死。
此外,在所有人进入电梯,重量相对稳定后,即使当时总重量低于电梯最大载重限额,但只要与最大限额十分接近,那么它也很难重新判断,也会导致报警。
不过,在人员总重量接近最大载重额时,轻轻进入,能避免瞬间受重超值,让总重量与最大载重额达到一个临界值,此时电梯就会正常运行了。
避免站位倾斜引发载重报警
这样站电梯称重最准
1人:站在最中央
2人:以中心点为圆心,站在对称的前后或左右
3人:以中心点为圆心,呈等边三角站立
4人:以中心点为圆心,呈正方形站立
这些地方高峰时段 乘电梯慢过爬楼梯
北城天街红鼎国际A座(48层)
四路纵队排到楼外
早上,这里的物管专门为排队的人牵起红线。排队的人最多时能站到四路纵队,最长的纵队约10米,从电梯口地直排到大厦门外。
“有次我想从34层下楼,刚好遭遇下班高峰,苦等半小时没坐上电梯,最后只好倒爬到顶楼乘电梯下楼。”正在排队的景先生说,爬倒梯对在这工作的白领来说,不是新鲜事。
电梯数量:6部电梯,其中2部高层电梯(29-48楼),2部低层电梯(3-28楼),2部全层货运电梯
高峰时段:8:30~9:30;17:30~18:00
等候时间:高峰期约10~15分钟
拥挤原因:该楼物管部人士说,这里原是住家楼,被业主出租为写字楼,400多户商家、数千员工靠电梯出行。
解放碑纽约•纽约大厦(44层)
电梯就是五味坛
早上,很多白领是边排队边吃小面、喝豆浆、看报纸……
“最讨厌在电梯里带早饭的人,但带早饭进电梯的就是多。特别是夏天,不但要忍受汗味,还得忍受小面等各种味道,那天甚至有人把吃的打翻了,那个味道简直不摆了……”在此上班的龙先生说。
电梯数量:7部电梯,其中1部全层电梯
高峰时段:8:30~9:30;11:30~14:00;17:30~18:00
等候时间:高峰期约3~5分钟
拥挤原因:高峰期如果不能瞧准位置迅速进入,那就等待下一部电梯吧。
重庆世贸大厦(62层)
专人指挥排队大军
在这上班的尚先生说,每天早高峰,在这里排队等电梯要听电梯指挥员的话,规规矩矩地站队排位。高、低楼层两种需求的候梯人士,会从一楼大厅兵分两路,一直排到大厦外面会合,两条长龙汇成很有爱的桃心状。”
电梯数量:10部电梯,其中4部高层电梯,4部低层电梯,1部货梯,1部观光电梯
高峰时段:8:30~9:30
等候时间:高峰期约5~10分钟
拥挤原因:一栋大厦10部电梯的配备不可谓不多,但作为西部地区出名的高楼,有中国石油、太平人寿、惠氏等大量外名企入驻,员工那叫一个多,怎能不挤?
电梯里的一分钟
如果你遇上领导……
4种乘客表现透视4种职场态度
失败的乘客:见领导不敢上或见领导偏上
正常的乘客:见面说话也行,不说话也行,寒暄也好,不寒暄也OK
成功的乘客:给领导按电梯,留了个好印象
超越的乘客:抓住乘电梯的过渡时间,实现人生飞越
最近,美国卡尔顿大学亚洲语言文学系教授赵启光讲解的《电梯里的那一分钟》引起职场白领热烈讨论。赵启光认为电梯里乘客有4种:失败的乘客、正常的乘客、成功的乘客、超越的乘客。
本周,我们采访了主城四名白领,调查他们在电梯里遭遇上司或下属时的表现和心理活动,并请重庆仁爱心理咨询所所长邹东益做心理行为分析。每个人在电梯的表现,其实都折射出不同的职场态度。

遇领导,她宁愿走楼梯
陈雅玲,女,24岁,重庆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行政人员,月薪2500元
每次看到领导在等电梯,陈雅玲都会下意识地想走楼梯,“不是怕电梯,而是怕领导。”陈雅玲说。
两个月前,刚入职的她在公司电梯里碰见部门领导吴女士。“打招呼吧,不晓得说啥子;不说话,又显得不懂人情世故。”思来想去,最后竟然是吴女士先打招呼,让她十分尴尬。
最近,她和同事在电梯里遇到公司副总,当时她主动打了招呼,但是副总却像没听到一样,没有任何回应。“当时没打招呼的同事都望着我。”显得过分热情的陈雅玲恨不得找个地缝钻下去。
从此,她只要看到领导在等电梯,她都选择等下一班或改走楼梯。“估计我对电梯已经有障碍了。”
专家解析:陈雅玲把自己的行为看得过于重要,过于注重职场细节,把每件事情、每一分钟都与自己的前途挂钩。在职场上,她希望表现完美,为了不犯错误,最后选择避开领导,说明她在日常生活中对上层有了恐惧。不能和领导展开正常交流,工作肯定不容易展开。
其实领导不是豺狼虎豹。下次坐电梯遇到领导,该上就上!你可以不用说话,简单问好、保持微笑就行。

“聪明人”,他让领导先上
柰峰,男,30岁,重庆全力汽配有限公司销售经理,月薪5000元
小李是柰峰的新员工,看上去并不聪明,业绩也并不出彩。但是,柰峰却非常看重小李,有员工曾怀疑两人是亲戚关系。
说起这件事,柰峰只有一句话:“这个小伙子是聪明人。”今年9月,柰峰在电梯里遇到来应聘的小李。两人走进电梯,小李有礼貌地帮柰峰按了17楼。当电梯到了10楼,小李按下了9楼的按键。“我才知道,小李在9楼上班。他先让我上了楼。”后来,小李成了柰峰的员工。
经过一段时间,柰峰发现小李在领导在场情况下,都是先照顾领导需求。“不管他是有意还是无意,我都非常欣赏。”柰峰认为,和那种在电梯里不说话、不打招呼的透明人相比,小李的主动让他印象非常好。就工作来说,老板比你忙,让他先上是对的。
专家解析:小李的举动是否出彩,关键在于领导。职员心思细腻,捧了领导,照顾了领导面子,最能给领导留下好印象,为以后工作打下了好基础。
但是,让领导先上这种做法并非万灵。比如美国人喜欢直接,只要老板不说话,你只按自己要到的楼层也未尝不可。另外,有其他同事在场时,也要考虑这种做法是否恰当。
电梯礼仪
站位有讲究
靠后的位置最尊贵
你也许没想到,电梯和车厢、剧场、餐桌一样,有上座和下座。“电梯里越靠里面的位置越尊贵。”台湾慧普礼仪文化传播公司高级礼仪师张莎说。
你不知道的国外电梯礼仪
法国:重视女士优先
电梯里有女士时,法国人一定会先让女士走出电梯。然后,男士间也要互相谦让。不过,当有男士伸手示意另一位男士先行时,后一位男士不能抬腿就走,而要做出同样动作,说:“您先请,我在您后面走。”对法国人来说,在电梯里抢位是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英国:话题只有天气
同国人丰富的电梯话题不同,英国人认为赞美对方容貌、穿衣打扮、谈论私事都是不尊重他人。所以,在英国电梯里,你能听的侃大山可能只有天气。
美国:不会按关门键
美国人在进入电梯时,习惯反复按开门键等人,直到确认无人进电梯,才会松开开门键,没人会去按关门键。在美国人看来,一进电梯就按关门键显得粗鲁和刻薄。(
超重实验:所有人均匀分布,电梯还可站入一位体重较轻的女性
